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古代怎样封爵?

古代怎样封爵?... 显示全部

古代怎样封爵?

收起 文化常识 4年前 (2020-10-03) 0

回答数 1 浏览数 13539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已有1条答案
admin admin
封爵又叫爵位,是我国古代统治者封赐给宗亲或功臣、外戚的一种称号,伴随这种封号而来的是与之相应的权力、地位与物质财富。封爵制度在我国整个古代社会,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封爵见于周代,当时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受封者除了要唯命于自己的上级领主外,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享有完全的统治权,可以自己委任官吏,收受赋税,并且这种统治权可以世袭。但在这样的封爵制度下,一旦中央王朝控制力变弱,国家便可能分崩离析,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便是周代分封制的直接结果。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自此,封爵现象虽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流,而仅仅是一种补充。其等级、名称、形式也历代不同,封爵对象往往是宗亲、有军功者。如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3000户至4000户不等;明代对功臣仅封候、伯。总体而言,封爵现象往往集中出现于一个王朝建立之初,一方面是因为有大量的打江山的功臣需要封赐(有时是功臣握有兵权,统治者也只好封王封候,以先勉强形成一个名义上的统一局面。这往往给后世子孙留下祸患,如清代的三藩王);另一方面,由于政局不稳,皇帝也往往会封赐皇子为王,以护卫中央。但这些封国往往会在后世成为中央王朝的威胁,唐代之前的许多动乱都是由分封出去的王所发动的叛乱,如汉代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等。
唐代之后,统治者以史为鉴,封爵往往就不封得那么实在了,封地一般都很小,大则两三郡,小则一县,甚至一乡之地,不会再对中央构成威胁。有时则干脆只有封号与俸禄,而无封地。封爵有的不可以世袭,人亡消,有的可以世袭。世袭也分两种,有的按原等级世袭,有的降级世袭,各朝不一。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10-03) 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