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恐震心理及对策是什么?

恐震心理及对策是什么?... 显示全部

恐震心理及对策是什么?

收起 百科问答 4年前 (2020-09-30) 0

回答数 4 浏览数 31939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已有4条答案
admin admin
灾害是那些造成人类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自然过程的社会事件。在灾害面前,人是灾害的承受者和抵抗者。是被动承受,还是主动抵抗呢?这取决于人的生理条件、气质、情绪、意志力和对灾害的认识能力。因此,在防震减灾方面,提高人们抗御灾害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由于每个人具有的特性不相同,也就是说,人在灾害的刺激下,由于每个人对灾害的承受力和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即人有年龄、个性、文化水平、性别、家庭结构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遭受灾害时作出的反映是不同。然而,人在灾害瞬间的行为是大同小异的,即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惊吓、恐慌,本能地在危险中寻找避难和脱险等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人们对环境的灾害变异难以适应,暂时的心理活动出现障碍,及对已往灾害性事件产生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恐怖情形的记忆,在灾害出现的瞬间诱发下而产生的。
现以唐山地震为例,进一步阐述人们遭遇地震灾害的“恐慌”心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破坏和损失最大的-次地震。倾刻间-座“煤都”和“华北瓷都”的工业城、百万人口的都市夷为废墟。天空被建筑物倒塌扬起的灰沙、黄土、煤屑,烟尘等混合尘雾笼罩,山崩地裂、房屋坍塌、桥梁折断、烟囱倾倒、列车颠覆、横尸遍地。此时此刻,幸存者失去了往8的理性和判断力,呆呆地伫立着,他们不知逍抹去身上流淌着的鲜血,也不知道去救埋在废墟中的亲人,不知道找件衣服遮掩裸露的躯体,甚至来不及为死去的亲人哭泣,惊魂未定的人们在烟雾中步履踉跄地盲目走+动..这些都是突发的强烈地震和悲惨情景给人们带来的“恐慌”、“恐怖”
的异常反应,是人们一时认识失调及缺乏抗御地震灾害知识所引起的行为异常。
唐山城市瞬间毁灭、人员伤亡惨重、损失巨大,震惊着每个人的心灵,引起广泛的恐震心理,全国--度漂浮着“地震恐慌”
乌云。露宿在外的防震棚一-度成为“时髦”建筑;各级政府均将地震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敢怠慢,纷纷成立地屣机构;厂矿单位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建立了地震观测站,真可谓是草木皆兵。特别是一些竹子开花、桔树异季开花结果与地震无关联的生物异常,及一些自然界地学灾害现象的出现,都会与地震挂起钩来,更是增添了人们心理的“恐慌”度。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30) 评论
admin admin
另外,只要谈到唐山地震,甚至只是谈到地震两个字,都会给人们蒙上一层阴影,带来“恐慌”,已到了“谈震色变”的地步,地震成了非常敏感的问题,地震部门不得不采取“内紧外松”的对策,谨慎从事。
从另一个角度看,唐山地震是原地震部门“封闭”搞地震监测预报和科研体制形成的社会原因之--。由于防震减灾宜传工作的心理策略不佳,没有持续性的进行,使人们误认为地晨宣传不搞了,地震就不会发生了,如果地震宣传的掀起,则是
“地震的预报”,以致新闻单位在刊录有关地震文章时慎而又慎,甚至不敢刊登带“地震”的文章,唯恐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于是防震臧灾的科普宣传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受到了限制,这种“地震慌”持续了多年有余。虽然唐山地震已过去多年,但现在人们只要谈到唐山地震仍心有余悸。社会上许多群众仍将唐山地震作为地震名词的注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我国近20年来没有发生较大破坏性地震,以及人们的防震减灾知识大为提高,承受地震灾害心理能力也相应增加,人们渐渐淡忘了唐山地震及那些强烈地震造成的惨重教训,“恐慌”自然慢慢淡化,惊恐地震的心理才得以平息。
综上所述,“恐慌”是人们突然遭受强烈灾难时瞬间行为缺少平静的心情,及思维上的混乱而产生的。即“恐慌”是灾害派生的人们反常行为。
许多人在遇灾的一瞬间,表现出异常的应急心理、出现极度恐慌、意识失常、盲目避险等心理。这种恐灾心理会造成应急时心慌意乱,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困难,行为失控,做出事与愿违的意事来,往往酿成灾害未伤人,无知使自残的悲剧。
如:1994年12月31日,北部湾发生6.1级地震,影响到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这次地震虽没有房屋倒塌,却造成广东266名中小学生受伤,广西73人、海南数十人受伤。
再如:1995年9月20日,山东省南部地区苍山发生5.1级地震,建筑物基本未受破坏,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强烈.
的震感却使不少的人惊慌失措,特别是正在上课的学生,一时蜂拥奔逃,跌伤、踏伤、挤伤、碰伤数百人;企事业单位职工自伤的也不少。甚至在震后的第三天,郯城县第--中学的学生听到拖拉机声,亦引起慌乱,有两名学生性急之中翻身跳楼,摔成重伤。恐灾求生的心理,会引起众多人跳离险境拥向安全的地方,于是就形成了恐慌人流,当恐慌人流受阻时,便会造成人员的摔倒后互相践踏致伤致亡。同时,灾害前后的恐灾思潮都会给社会和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灾前的恐灾思潮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30) 评论
admin admin
由于人们遇灾时心理情绪上受到很大的损伤,灾后人们仍然存有恐灾心理。据调查资料,唐山大地震后--年的时间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恐震难以适应震后恶劣的环境,蒙生离开唐山的想法,由此加重了震后社会和人们心理的无序状态。灾后人们心理上的极度恐慌、盲目避险等心理还会造成各种灾后次生灾害的发生,如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后数万人因恐惧、慌乱的避险行为而葬身火海。同时,这种恐灾心理的消极作用,会使灾后初期最有效的自救丧失作用,加重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在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调查,震后已14年,回忆起地震时悲惨情景,仍有恐震心理。由此可见,恐灾心理的后效仍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消极影响。
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如何使社会和国民对地震灾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减少极度恐慌带来非正常的损失呢?
提高民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调适人们“恐慌”心理的重要途径。在强烈地震袭击的情况下,恐怖感和心理混乱是回避危险行为的失败。为了排除心理障碍,防止遭受地震灾害时的心理乱、手脚乱,在地震灾害面前具有意志力、自控力、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应对地晨灾害有科学的认识,如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它直接造成的灾害并不大的,而间接的造成次生灾害才具危害性。地震产生大地的强烈震动可以引起山崩地裂,及由此产生的海啸、涌浪、地下溢.
出气体和引起中毒等原生、直接灾害,这些灾害在震例中所占的比例甚微。由此地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引起次生灾害源--人工建筑或自然物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2)减小群众对地震的恐慌意识。为什么人们对气象的洪涝灾害的“恐慌”度小呢?主要是这些灾害的受灾面积相对小、毁灭性不及地震灾害,而地震灾害具突发性和危害性大等特点,在几秒钟内可使一座城市遭到摧毁,这是人们产生“恐慌”的主要原因。然而,只要我们提高了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恐慌”度也会自然减小或消除。加强地震灾害预测预报是减小“恐慌”的有效途径之--。地震灾害预报正处在探索阶段,譬如:我国地震科学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无论在地震监测仪器现代化方面,还是预报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年度中期预报的成功率由过去的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并对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1996 年新疆伽师两次6级地震,1998 年云南宁蒗6.2级地震等多次6级以上地震和-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30) 评论
admin admin
(3)增加地震灾害的防灾臧灾宣传透明度。如:改变防震减灾工作中那种封得密密实实、神秘兮兮的宣传方式,逐渐增大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宣传力度,使民众从神秘、恐惧地震的心理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恐震心理才会得到缓解或消除,人们的防震抗震意识和能力才会增强。另外,防灾减灾宣传既要有理论,还要有运用防灾减灾知识的实例,以增强人们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宣传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宣传,不搞一阵风式的宣传。
(4)提高人们调适自己情绪的能力。情绪是心理变化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在灾难中增添力气的增力性,也可以使人在慌乱中行为失控、失去理智的减力性,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不同,以及所掌握防灾抗灾知识程度不同,有的人面临灾害时,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产生害怕,内部需要与外部需要产生矛盾,即刻产生紧张情绪的心理要素逆向变化,而有的人在遭受灾害时,认为自己有能力对付它,就不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应急水平高的心理要素同向变化。为此,我们应在平时,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防灾知识,增强防灾和抗灾的能力,使自己在.
灾变中能及时作出E确的判断、理智驾驭情绪、临灾不乱、化险为夷。在灾变中应注意以下方面:①保持良好的心境;②避免急躁的消极作用;③及时调适心理状态;④自我消除恐惧心理;
⑤冷静从事,不得作出育目从众的行为。
此外,要科学地认识地震宏观异常的产生、发展和映震特征。由于“恐震心理”的产生是部分群众不能正确地认识宏观异常,以及缺乏对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正确鉴别所产生的,对身边的某些现象不作调查研究,不加思索地把其推到地震异常方面来,以致把某些现象看作是地震异常,因此,平时人们应注意周團环境中发生的某些现象,正确地识别异常。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30) 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