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何谓余震的双重属性?

何谓余震的双重属性?... 显示全部

何谓余震的双重属性?

收起 百科问答 4年前 (2020-09-29) 0

回答数 8 浏览数 20669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已有8条答案
admin admin
余震泛指主震后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大地震发生后,震源处积蓄的能量不可能一-次性释放而完成失稳:--是新的平衡演变过程,剩余能量必将以蠕变和次级地震的形式释放;其次,震源区附近地质体、地球物理场产生变动来协调失稳后的调整效应,加之震源处及附近的环境突然瞬间变更,地震波又于地壳内部传播影响,极易诱导、触动邻近地区处于临界状态震源发靂。由此可见,余震具有剩余能量释放与诱导后续地震的双重属性,于是可以将余震划分为剩余型和诱导型两大类型。
1.剩余型余震
剩余型余震震源原则上与主震震源是同一系统。它与主震同属一个有效释放应变能的空间区域。众所周知,地震是弹性力学过程。从弹性力学分析,在弹性介质中的某一点发生扰动,就有波从这一一点向各个方向辐射。震源体破裂也遵循这一规律,发震瞬间辐射出地震波。这种辐射地震波得到震源体内和周边较薄弱结构面或易被触动的力学奇异点所响应,出现辐射式破裂一余震空间分布。为此,将主震震源体剩余能量释放的地晨效应和沿地靂波辐射方向上的破裂地震效应统称为剩余型余震。由于各主震震源体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的差异性,致使辐射余震的时空分布不尽相同。
概括剩余型余震空间分布特征有:--是余震沿发震构造椭圆形分布。按弹性力学分析,弹性波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辐射几何形态为锥体。然而,地震波的辐射由于地壳内介质结构的非均匀性和在断裂构造的控导下,造成余震空间上多呈椭圆形分布。如1966年河北省邢台6.8、7.2 级地震的余震沿着北东向断裂带展布,在空间上,余震区总体平面分布呈北东35°的椭圆状;再如1981年四川省道孚6.9级地震余震沿发展构造一鲜水河断裂带呈北西40°展布椭圆状。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9) 评论
admin admin
二是余震向主震震源体深部延展分布。邢台地靂的3级以上余震震源深度大部分大于主震7.2级震源深度,其主要集中在10 ~ 25千米深度范围。
三是余震向主震震源表层延展分布。比如道孚地震余震震源深度沿北西走向的剖面深度多在5 ~ 16 千米范围,以7 ~ 12千米范围内最为集中,主震的深度比大多数余震震源深度深。
再如1982年2月25日江西省龙南5.0级地震的主震后,余震震源深度由深到浅迁移的放射状。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9) 评论
admin admin
2.诱导型余震
在区域变化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地震构造上结构、介质、物理性质的非均匀性,造成各部位和质点上受力状态的差异,使沿其构造的各障碍体进人震源系统发展进程不同。但无论它们显示的状态如何,都应该将它们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具有自组织的构造震源系统。如果-次大地震的发生都会增加其它正蕴育地震过程中尚未发震的震区应力水平的增高和应力增长速率的加大,进而导致后续地震的加速发生。于是出现了在大陆内部,大地震不是仅限于某个局部或质点,而是沿着--条活动断裂带成系列地连续发生,常常在一定区域成丛、成片地发生。所以将在主震区及附近或地震构造单元内,由大地震或强余震而诱导触发的后续地震称之为诱导型余震。
诱导型余震特征有:一是余震共轭双向破裂。如1970年云南省通海7.7级地震发生在走向北西60°,具压性走滑力学性质的曲江断裂上,等震线长轴方向、余震活动条带均受控于曲江断裂,垦北西向展布。由主震震后效应所牵动的位于曲江断裂北西、东南两段上出现余震呈丛集现象,即峨山、曲溪两地分别发生5.0和5.5、5.1 级强余震,形成两个明显的地震活动密集点。同时,触动邻近北东方向上处于临界状态震源体,在主震的北东侧江川附近发生一次5.0级强余震,它的等震线长轴和次生余震活动延展均呈北东向,于此构成了通海地震北西、北东双向余震分布。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9) 评论
admin admin
二是远离主震区的远程相关性。如1985年河北省任县5.3级地震,其余震活动紧紧围绕主震展布。然而,在远离主震区的北西侧出现--条北北东向排列的余震活动条带。该余震条带与主震区的余晨似乎有异系之别,这可能是主震后效应触动了邻近的北北东向构造上处于临界状态的震源体发震的结果。
三是主震与余震震源机制差异性。1976 年松潘、平武强震群相继在虎牙断裂上由北往南引断发生7.2、6.7.7.2级强震。
从求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各次强震的震源机制存在差异。特别是该地区8月16日地震反映震源构造破裂力学性质为逆断错动,而另两次地震却显示为作平推分量较大的反时针错动。再如海城和唐山大震的主震是以水平推为主,而相当-部分余震属倾滑型,即海城大震的倾滑型余震占总的处理的余震机制的47%,唐山为70%,很难用主震后的剩余能量释放来解释。组合模式将其以层间解缚模式所解释,认为用主震后诱导触动主震断层上或自由度较高部分一一次级构造上或相邻成生联系的力学性质配套构造上震源体发震解释更为合适。
据余震活动特征分析,地震活动背景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前序地震可作为后续地震过程中的外界(外力作用)诱导触动因子,并有加速后续地震蕴震体具前兆意义的显著地震和逼近地震的出现,为此,余震对于主震是余震,面对于诱导型后续地震或强余震又是前震。
剩余型和诱导型余震往往是相随相伴的,诱导的后续地震或强余震的剩余型余震通常复合于主震剩余型余靂背景之上,这种复合迭加具多重性。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9) 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