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2条答案
-
admin
- 高炉渣从开始形成到最后排出,经历了“初成涟”、“中间渣”和“终渣”三个阶段。开始形成的渣称为“初成渣”,最后排出炉外的渣称为“终渣”,从初成渣到终渣之间,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处于不断变化过程的渣称为“中间渣"。
(1)初成渣的生成
初渣生成包括固相反应、软化、熔融、滴落几个阶段。
固相反应主要是在脉石与熔剂之间或脉石与铁氧化物之间进行,形成部分低熔点化合物。这些低熔点化合物在进一步加热时开始软化,继续下降和升温,液相不断增加,最终软化熔融,进而成流动状态。矿石从软化到熔融流动是造渣过程中对高炉行程影响较大的一个环节。各种不同的矿石具有不同的软化性能。矿石的软化性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始软化的温度,二是软化的温度区间。很明显,矿石开始软化的温度越低,则高炉内液相初渣出现得越早;软化温度区间越大,则增大阻力的塑性料层越厚。矿石的软化温度与软化区间要通过实验确定,一般矿石的开始软化温度波动在700~1200℃之间。炉料中如有碱金属氧化物存在,能使矿石提前软化,矿石从软化到熔融滴落就形成了初渣。初成渣中FeO含量较高。矿石越难还原,则初渣中的FeO就越高,一般在10%以下,少数情况高达30%,流动性也欠佳。初渣形成得早与晚,在高炉内位置的高低,都对高炉顺行影响较大。高炉内生成初成渣的区域称软熔带或成渣带。
(2)中间渣的变化
初渣在滴落和下降过程中,FeO不断还原而减少,Si02和MnO也部分还原而有所降低,CaO溶入渣中使炉渣碱度不断升高。同时,炉渣的流动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好。当炉渣经过风口带时,焦炭灰分中大量的Al203和一定数量的Si02进入渣中,使炉渣碱度又有所降低。所以中间渣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都处在变化中,它的熔点、成分和流动性之间互相影响。中间渣的这种变化反映出高炉内造渣过程的复杂性和对高炉冶炼过程的明显影响。特别是对使用天然矿和石灰石的高炉,熔剂在炉料中的分布不可能很均匀,加上铁矿石品种和成分方面的差别,在高炉不同部位生成的初渣,其成分和流动性就不会均匀一致。在以后下降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化学成分渐趋均匀,但在局部区域内这种成分变化可能是较大的。从而影响高炉内煤气流的正常分布,高炉不顺行,甚至悬料和结瘤。反之使用成分较稳定的自熔性或熔剂性熟料冶炼时,因为在入炉前已完成了矿化成渣,故在高炉内的成渣过程较为稳定,只要注意操作制度和炉温的稳定就可基本排除以上弊病。当 - 赞同 0 0 发布于 1个月前 (12-16) 评论
-
admin
- 当然使用高温强度好的焦炭可保证炉内煤气流的正常分布,这是中间渣顺利滴落的基本条件。
(3)终渣的形成
中间涟经过风口区域后,其成分与性能再一次发生变化(臧度与黏度降低)后趋于稳定。此外,在风口区被氧化的部分铁及其他元素将在炉缸中重新还原进入铁水,使渣中FeO含量有所降低。当铁滴穿过渣层和渣铁界面进行脱硫反应后,渣中Cas有所增加。最后从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集聚到炉缸的炉渣相互混匀,形成成分和性质稳定的终渣,定期排出炉外。通常所指的高炉渣均系指终渣。终渣对控制生铁的成分,保证生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终渣的成分是根据冶炼条件经过配料计算确定的。在生产中若发现不当,可通过配料调整,使其达到适宜成分。 - 赞同 0 0 发布于 1个月前 (12-16) 评论
相关问题
- 12-17 调节炉渣碱度应注意什么?
- 12-17 确定炉渣碱度的原则是什么?
- 12-17 高炉冶炼对炉渣性能有哪些要求?
- 12-17 什么是造渣制度?选择合理造渣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 12-17 生产中应如何控制好炉缸热状态?
- 12-17 影响炉缸热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 12-17 什么是炉缸热制度?确定合理热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 12-17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确定合理操作制度的依据有哪些?
- 12-17 高炉操作的任务是什么?怎样实现高炉操作的任务?
- 12-17 高炉炼铁生产的原则是什么?
- 本月热门
- 最新答案
-
烧料与翡翠主要有下列几点不同:1烧料为玻璃物质,无玉石的翠性反映,断口处呈贝壳状,发亮而弯曲不平。翡翠断口处参差不齐,且不发亮;2烧料的颜色均匀刻板,翡翠的颜色大都不均匀,有深有浅;3烧料质轻,内部常有明显的大小气泡(有时要用10倍放大镜才能找到小气泡),而翡翠内部则无气泡。
admin 回答于01-05
腰品尽管惟妙惟肖,只要多加小心,认真观察,对欺骗性极大的“镀膜翡翠”仍不难判别。李维亚先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了鉴别“镀膜翡翠”的“看、刮、烧、烫”四字要诀,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看: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时,由于镀膜翡翠被薄膜所包裹,总不太清晰,有透过薄雾观花之感,其翠绿多为散色,一般无色根,饰品表面有时具蜡质感。二刮:由于薄膜硬度较低,用小刀或玻璃等尖锐物轻刮表面时,常可将表层薄膜划伤。 三烧:用火柴或点燃的香烟头烧其表面,常可将薄膜烧破。四烫:用开水烫其表面,镀上去的薄膜会因受热膨胀而皱裂。 后三种方法对饰品有损伤,一般不便采用,关键就在于购货时仔细观察,当发现有怀疑而无法下结论时,可与卖方商量使用后三种方法(这些方法对真品是不会损伤的)进行判别,若卖方不敢同意,这样的翡翠以不买为妙。
admin 回答于01-05
镀膜翡翠俗称“穿衣翡翠”或“套色翡翠”,是十几年前出现的翡翠饰品人工者色技术。一般选用无色、水头好的翡翠饰品(如蛋形、马鞍形戒面或玉扣等),用泰国或法国生产的清水漆在其表面均匀涂抹,干后即形成厚约十几至几十微米的绿色薄膜,致使饰品呈现类似天然翡翠之翠绿色,且能通过查尔斯滤色镜的检查而不出破绽。不仅一般消费者难以辨认,连一些中间商人也将其当作天然翡翠买进卖出,即使是行家里手,稍一不慎,也难免受骗上当。
admin 回答于01-05
我们在翡翠市场选购翡翠原石时,仅仅注意奸商(指不诚实的卖主)在翠绿色方面做假(包括镀膜假皮等)还不够,还要注意他们故意制造的种种“假象”。这些假象主要有:卖主针对他们已经发现的在原石中存在的裂绺、黑点、残损等问题,故意在其上边施展写字、涂墨、贴胶布、贴纸条、抹泥、去皮不抛光或大件开小口等手段,以分散买主(或鉴定者)的注意力,达到其掩盖原石缺陷的目的,而且这些作伪手段往往容易奏效,买主不得不防。
admin 回答于01-05
在中缅边境的瑞丽等地的宝玉石市场上,翡翠玉料中的假货主要有如下几种: (1)染色-用铬酸盐对白色的低档翡翠进行加色。这种真玉假色的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颜色显红;滴氢氟酸时,绿色退去;放一小块在滚油中炸1~2分钟,绿色即变为难看的蓝灰色,而真正的翠玉则保持原色不变。 (2)镀膜-俗称“穿衣翡翠”或“套色翡翠”,是用泰国或法国生产的清水漆均匀涂抹在无色翡翠上的假冒品。用小刀刮、火烤、开水烫等方法可以鉴别。 (3)假门子(镶口子)-用一片翡翠仔料做门子,用粘胶剂粘在一块质地差的玉料切口上。通过仔细观察和用手触摸(假的表皮易受外界温度影响,手感温而不凉),可加以区别。 (4)用其他玉料冒充-用马来玉(人工加色的石英岩)或东陵石和优质岫玉(蛇纹石质软玉)冒称缅甸翡翠。前二者的绿色发蓝,有邪色;岫玉则硬度小(4~4.5),可加以区别。
admin 回答于01-05
- 最近发表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