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知识问答库

如何进行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

如何进行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一般来讲,人们都知道应该遵章守纪,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去违章呢?这是纠正违章行为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可以说,促使人们违章的原因是多... 显示全部

如何进行违章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般来讲,人们都知道应该遵章守纪,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去违章呢?这是纠正违章行为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可以说,促使人们违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此以触电事故中的违章行为为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其成因。


收起 生产安全 4年前 (2020-09-25) 1

回答数 4 浏览数 20569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已有4条答案
admin admin
(1)违章行为的认知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的和物质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人类行为的产生,首先有赖于个体对外在环境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透过认知作用而产生的。例如,人们最初对“电”的认知,一般认为高压供电线路危险,低压供电线路比较安全。从制度上来看,从事高压电气作业,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证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终结、恢复送电制度等。这一切又加深了人们对“电”的进一步认识:电压等级太高,万一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压供电线路作业中,违章行为比较少。据统计,只有2%的触电事故发生在高压供电线路作业中,其余的触电事故均发生在低压供电线路中。
如某些施工生产现场,由于用电范围广,380V的动力线、220V的照明线在施工现场形如蜘蛛网;因作业点转移快使得临时用电多,动力电缆随处可见。作业者对施工现场的这种现象可谓司空见惯,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施工生产用电管理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但执行起来却不严格。例如接线、搭火、换灯泡,稍有一点用电常识的人都能应付。因此,当维护电工不在现场时,操作人员往往主动承担了这些工作,安全检查人员即使看见了也不会加以制止。施工生产用电范围内的这一类违章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很正常,算不得是违章。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错误认知在作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电压等级不高,只要小心一点,是不会有问题的。”这似乎已经成为操作人员的一种思维定式或者作业惯性。唯有事故发生之后,才会在事故调查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到当事人具有违章行为。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5) 评论
admin admin
(2)违章行为的心理基础
尽管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多数事故是违章行为引发的。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违章行为都会导致事故,导致事故的违章行为仅仅是操作人员多次违章行为中的一次。为什么这一次会发生事故?轨迹交又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人一机“两方共系”中能量逆流的两系列,其轨迹交叉点便构成了事故的时空。这就是说,事故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人的违章行为可以看成是一个“触媒”,如果此时正巧“物”存在不安全状态或危险性,则人、物轨迹异常接触,事故便会发生。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设备的可靠性比较高,这种人、物轨迹不适当交叉的概率比较低。如果每一次违章都会导致事故,相信不会有多少人去冒这个风险。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作业者误认为,作业环境比较安全,即使违章也不会出事故,这种视小概率事件为零的容错思想正是作业者敢于违章的心理基础。
赞同 1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5) 评论
admin admin
(3)违章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生理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行为规律一般是:客观事物的刺激引发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有多个需要并存时,往往是强度最大的需要具有优势动机,形成行动的驱动力。从主观上讲,没有人希望事故降临到自己头上。然而在客观现实中,常常存在更具诱惑力的刺激,引发人们对其更强烈的需要,并因此取代了安全需要的优势地位。
例如,当事人发现潜水泵抽水不畅,未断电停泵便下水移泵处理,因潜水泵外壳带电导致触电死亡。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具有违章行为。如果当事人的安全需要处于优势地位,他便会遵章守纪,按正确的操作程序行事:拉闸停泵→下水处理故障→上岸合闸→察看效果。客观情况是,配电箱一般离潜水泵有一段距离,当操作人员单独作业时,按正确程序操作需要来回跑。如果合闸之后潜水泵依然抽水不力,还得再重新操作一次,这的确很麻烦。当操作人员嫌麻烦、图省事的心理占上风时,安全需要便降到了劣势地位,操作人员极有可能采取一个不安全的行为——直接下水排除故障。其后果取决于物的状态,如果设备没有隐患,则行为达成目标——既省力又省时。实际上,人们对规程、规定置若罔闻而自以为是的现象比比皆是,如计算机操作说明书上都有规定,一定不要在未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插拔计算机机箱背板上的各连接线,但是有多少人是按这种规定操作的?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其外在的诱惑是省力或省时,其内在条件则是主观上具有这种需要与欲望。需要是否转化为动机,主要取决于操作人员对违章的风险与既得利益的比较。当操作人员主观认为违章风险小而既得利益大时,需要便形成违章的动机。最终,动机是否会转化为有意识的违章行为,则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自我感觉良好即操作人员非常自信,二是基于对设备可靠性的信赖,三是缺乏外在约束力。当前面两个主观条件具备而又缺乏强有力的外在约束力时,动机将指向有意识的违章行为。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5) 评论
admin admin
安全话题
违章行为与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变化有关,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条件下,人们都有可以出现违章违纪与遵章守纪的选择。比如过有红绿灯的路口,既可以遵章守纪,等待绿灯时通行,也可以违章违纪,红灯亮时通行。这往往与当时的具体情况相关。
一个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成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知,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式,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这一连串错误如同多米诺骨牌,如果能拿掉其中的一张牌,或许就能阻止一系列的违章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操作人员的思想认识起主要作用,因此,预防违章行为的主要措施是安全教育。在操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尚未完全形成时,借助于外在约束力来规范人的行为,即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亦不失为一张切实可行的牌。
·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生产作业中,如果遇到接电线、换灯泡这样的事情,你会去找电工吗?如果遇到电动机损坏、设备带电的情况,你敢自己动手修理吗?你在心情不好、情绪烦躁的时候,是不是容易发生违章行为?
赞同 0 0 发布于 4年前 (2020-09-25) 评论
本月热门
最新答案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